阔步赶潮开新篇——近年来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

山河承载岁月,奋斗绘就答卷。

发展为要,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31.42亿元,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巩固,全市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;

产业为基,聚焦九大优势产业链,谋篇布局、因势利导,建成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、覆盖人口最多的工业走廊;

交通先行,“铁公机”齐发力,邵阳交通网络四通八达,群众出行便捷舒适,“诗与远方”可感可及;

民生为本,滚动实施重点民生实事,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,民生保障持续改善;

持之以恒的努力,来之不易的成绩,展现出邵阳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万千气象。

近年来,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,凝心聚力、真抓实干,加快推动转型发展,全面深化改革创新,持续扩大对外开放,有力有效改善民生,交出一份不负时代、不负人民的优异答卷。

经济发展加快转型

初秋时节,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订单火爆、马力全开,一支支打火机从自动化生产线下线,将被发往全球各地。

这些年,面对产业转型阵痛,邵阳市大力推进智能化、数字化改造,助推传统产业“浴火重生”。2023年,特色轻工产业成为全市首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。

传统产业之变,是邵阳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。进入新时代,市委、市政府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,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,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。2021年至2023年,邵阳市绩效评估考核连续三年获全省“优秀”等次。

制造强市,挺起经济大盘“硬脊梁”。近年来,邵阳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,深入谋划重点产业发展方向,全力打造装备制造、特色轻工、数字经济等九大工业优势产业链,不断筑牢经济发展根基。目前,邵阳市已培育出邵东打火机这一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,邵阳县茶油、新邵铜铝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等9个省级产业集群,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总数排全省第1位。今年上半年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.2%,分别高于全国、全省平均水平0.2和0.7个百分点。

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“生命线”。近年来,邵阳市滚动实施“十大标志性工程”,持续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,掀起项目招引、落地、开工、建设的热潮,一批打基础、利长远的重点项目落地建设。邵阳火车站新站房投入使用,犬木塘水库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,白新高速公路实现通车,永新、新新、城龙高速公路加快推进,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升级;比沃电子、邵阳液压、国际数控、达力科技等投资过10亿元项目投产达效,金盘科技、宝东医药等投资过20亿元项目加速推进,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。

落子新兴产业,开辟发展新赛道。今年6月,湖南邵虹基板玻璃项目第二条生产线竣工点火,为高端特种玻璃实现国产替代注入了新动力。近年来,邵阳市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,以彩虹特种玻璃、邵虹基板玻璃“两块玻璃”为龙头,持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,全力打造全国电子玻璃产业华南基地。此外,邵阳市还引进幸福时代、达力智能、时代联合等一批龙头企业,加快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协同创新、集群发展。

创新生态加速形成

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近年来,邵阳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不断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、产业创新策源力、创新人才吸引力,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,在创新驱动发展中交出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。

自主创新实力不断增强。积极承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科技任务,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,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,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湖南省首个分中心落户邵阳,与中南大学、湖南大学、深圳大学等省内外10余所高校开展战略合作,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家。近两年来,邵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增速连续居全省前列,“高效G8.5+基板玻璃”“高端海洋装备”等项目列入湖南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,科技创新正在引领产业创新。

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。大力支持建设龙头企业牵头、高校院所支撑、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,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。2023年,邵阳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62家,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家,培育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国家级9家、省级99家,全市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前5年总和。湖南科瑞生物公司全球首创植物源胆固醇生产技术、邵阳纺机涤纶短纤纺丝装备、宁庆航空航天五轴加工技术等打破国外垄断。

人才集聚引力不断增强。市委、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,创造性开展宝庆人才计划“五大行动”,完善“1+16”人才政策体系,为广大科研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广阔舞台。截至去年,邵阳市建立驻大湾区、北京、长三角等人才工作站3家,建成院士(专家)工作站(室)11个,聚焦“高精尖缺”引进人才5310名,全市人才总量达64.9万人、占常住人口的10.11%,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加速形成。

不断攀升的科创力量,正成为邵阳推进“三个高地”建设的强劲引擎。

发展活力日益充沛

去年,邵阳着眼企业发展需求,深入推进歇业备案改革试点,改革做法入选《2023中国大数据应用样板100例》。这一改革实践,是邵阳市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。

近年来,邵阳市坚持用好改革开放“关键一招”,持续提升改革开放的广度、力度和深度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活力。

重点改革取得突破。国企国资、财税金融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,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收官,非税收入电子缴款书试点圆满收官,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“四方联动”模式全省推介,标准村卫生室新医改模式等多项经验在全省、全国推广,“一件事一次办”“全程网办”等改革成效显著。

营商环境更加优良。深入开展“企业家接待日”“三送三解三优”“政银企座谈会”等活动,2023年共帮助经营主体退减缓税费18.6亿元,全市实有经营主体51.6万户、新增6万户,企业12.1万户、新增1.8万户。“企业家接待日”做法获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推介。

开放合作不断深化。举办首届湖南——东盟投资贸易洽谈会、全球邵商大会、中非特色轻工产品贸易对接洽谈会等活动,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“邵阳—怀化—东盟”接续班列,加快建设东盟科技产业园、中非经贸产业园、邵阳·非洲中心,邵阳经开区、邵东经济开发区获批中国(湖南)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协同联动区,邵品远销东盟和中东地区,对非贸易总量全省第二。

此外,邵阳市还紧紧抓住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经济带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发展机遇,发挥百万邵商资源优势,大力推进邵商回归和校友回邵,促进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信息流、技术流加速集聚,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。

区域发展更趋协调

湘南湘西是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2018年,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得国家批复。

6年来,邵阳主动扛起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大旗,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,与其他市州深化合作、抱团发展,在服务全省发展大局中“打头阵”“当先锋”。截至目前,邵阳市共打造省级以上园区11个,建成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国家级园区,沪昆高速百里工业走廊成为湘中湘西南规模最大、覆盖人口最多的工业带。邵阳市“五好”园区高质量发展指标排全省第7、片区第1。

同时,邵阳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,大力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,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布局,积极推动东部城市群、西部生态圈优势互补、协同发力。邵东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,隆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全国立标打样,武冈市巩固脱贫成果“1131+”工作法全国推介,城步中峰产业发展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;南山国家公园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公园候选区,绥宁成功创建全国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。

产城融合、城乡融合、文旅融合、协调发展,古城邵阳正焕发出勃勃生机,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正在迅速崛起。

民生福祉持续增进

民之所盼,政之所向。近年来,邵阳市坚持人民至上、民生为本,聚焦民生民意,全力补齐发展短板,民生“答卷”厚重温暖。

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。坚持将七成财政支出投入教育、医疗、住房、养老等民生事业,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,邵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开学,居家和社区养老在全国率先试点,成功获批全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,城乡居民医保、城乡低保应保尽保。

文体事业蓬勃发展。文化下乡、文化惠民有声有色,一批国家级、省级体育赛事落户邵阳,群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;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文明创建,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,一举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。

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着力推动“两山”实践,全面推行河长制、林长制,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抓好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,打造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美丽邵阳,让绿色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。

持续深化社会治理,接续开展社会治理重点工作攻坚行动和巩固提升行动,积极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创新,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、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,法治邵阳、平安邵阳建设稳步推进,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提升。

征程万里风正劲,会当中流击水时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邵阳儿女将锚定“三高四新”美好蓝图,乘着战略机遇叠加的浩荡东风,劈波斩浪、奋勇争先,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邵阳篇章。

信息来源:邵阳市工信局